翻译,翻译腔以及中式英语

关于翻译,以前写过几个字——我也一直是那么做的。

毕业论文要求选题,想写“翻译,翻译腔以及中式英语”,老师说“ 这个太大,不要写”。说得对,确实有点大(;′⌒`)。算了,那就自娱自乐吧,我对这个课题还挺感兴趣的。

文章不会按照标准 APA 格式来写,能写多少算多少。另,要写的东西有点多,写一点发一点。同时,文章的措词,文法等方面也将会不断改进,因此,此文不会有最终版

Q&A:

  1. Q:为什么要把中式英语和翻译腔放在一起说?

    A: 英语—中式英语—翻译—翻译腔,语言的学习、传播、使用,不外如是,绕不过去;

  2. Q: 类似“yyds”这样的表达,算中式英语吗?

    A: 但凡多读几年书;

英翻中常见的错误:

在这几个字里说得很明白了——翻译的问题无非就是对目的语言和翻译语言的语义、语法、句法等不够了解。这里仅做大概介绍。

  1. 翻译腔;

  2. 句式冗杂,对原文理解不够透彻,使得译文读起来相当费劲(这应该是新手,翻译经验较少者会犯的毛病);

  3. 断章取义 / 无中生有;

  4. 想要“信,达,雅”,却什么也没够着;

  5. 对“翻译”不够了解,错认为“翻译”就是“对原文的复述”。

暂时就想到这些,再写就偏离主题了。

概念:

中式英语:

为方便理解文章内容,放几条链接:

中式英语,英文:Chinglish, /ˈtʃɪŋɡlɪʃ/, 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词汇,也不属于语言使用错误。受文化背景,语言习惯等影响,一般见于以母语为中文的英文使用者,与英语水平高低并无直接联系。中式英语在语法结构,发音方式上与标准英语均有差异。在口语中较为常见——放在书面上就是错误了。

例如(参见 Chinglish#examples - Wikipedia):

  1. Long time no see. 单从语法上讲——算了,这怎么讲,从头到尾就是错的。但并不影响 native speaker 的理解,“好久不见”;

以下几种情况不是中式英语

  1. kung fu(功夫)、Doufu(豆腐)、coffee(咖啡)、sofa(沙发)中译英过程中产生的音译词汇;

  2. /r/、/th/ 等音的发音错误所造成的误解;

  3. 类似 3Q (thank you) 等单词、句式简写;

  4. 类似于 he tired 的,常用于口语之中的简写。

翻译腔:

相关资料:

翻译腔,英文: translationese, /træns,leɪʃə’niːz/, 常见于早期影片配音或短篇小说译作。和中式英语一样,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词汇,也不属于语言使用错误,因“用词扭捏,装腔作势” 而被人诟病。翻译腔并不完全遵守中文语法规则,是对翻译语言的复述。个人认为,在当下的中文语言环境,就英翻中而言,翻译腔已经算是相当好的翻译了。但无论如何,这也是需要纠正的不规范的翻译现象。需要注意的是,翻译腔并不是只存在于英翻中的文章,其它譬如在德语、法语、日语、意大利语等语言的翻译中也屡见不鲜。

例如(参见怎么,您以为翻译腔只是“见鬼,老伙计,我要踢你的屁股”吗? - 知乎):

  1. 词不达意:Sit back and relax——坐和放宽,可译为“请耐心等待”(具体可参见 Windows 10 安装时提示「坐和放宽」是什么意思?);

  2. 对“的”处理不当:

  3. 对口语中“you know”的翻译;

  4. 对副词,比如 “very” 的翻译不当;

  5. 对长句,尤其是从句较多的情况,处理不当:The search for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s for the scale and frenzy of the violence has challenged scholars from all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——可译为“就意识形态而言,如何为大屠杀事件中所展现的民众暴力做出一个完美的解释,是所有学者所面临的挑战”,具体内容参见印度尼西亚大屠杀 (1965年-1966年)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条目的中英文版本;

  6. 文章或说话习惯受“翻译腔”影响而使第三者难以理解,不在此列,不做讨论。

怎么做:

总结:

语言在交流和融合中进化,